在天津市之北,燕山脚下,有一个历史悠久的古城,春秋时期称无终于国,隋代为渔阳郡,唐代称蓟州,1913年改为蓟州区。新中国成立后,属河北省辖县,1973年9月划归天津市,2016年7月28日,市委、市政府决定,撤销蓟州区,设立蓟州区。2016年12月,蓟州区第一届党代会、人大会、政协会相继召开,蓟州区名称正式使用。
蓟州区自然景色优美,地质资源尤为丰富,世界闻名的中上元古界自然保护区就在蓟州区境内,分布在蓟北山区中。中上元古界地层剖面总厚度9197米,全长24公里,平均宽350米,总面积9平方公里,按照地质年代及界限,划分为3系12个组,105层,被誉为相露在大地上的“万卷史书”,堪称一部经典的地学巨著。
自1934年,蓟州区中上元古界地层剖面被北京大学教授高振西等发现,长期受到中外地学界的瞩目。1939年李四光教授在《中国地质学》一书中,将蓟州区厚近万米的中上元古界称为标准剖面,并赞赏:“在欧亚大陆同时代地层中,蓟州区剖面之佳,恐物出其右者。”给予了很高的评价。
蓟州区中上元古界是第一个国家级地质剖面自然保护区。1985年10月2日,中上元古界国家自然保护区成立了,时任天津市长的李瑞环和国家地质部部长朱训揭幕。
蓟州区剖面以其岩层齐全,出露连续,保持完好,顶底清楚、构造简单,变质极浅和古生物化石丰富而文明于世。而蓟州区大红峪沟更是各种地质现象比较集中的一个地方,这里已经成为游览中上元古界各种地质现象的走廊。
种类繁多的藻类化石的发现说明,距今约18亿年前,蓟州区地区的地壳呈下降趋势,导致海水入侵,形成海洋环境。此后,这一地区的地壳又发生了上升运动,使沉积的地层露出了海面,又加之构造运动佼沧海变成桑田,于是就出现了当今蓟州区剖面的地貌。蓟州区的叠层石资源丰富,已发现并确定的类型即达34个群,58个形,故有“叠层石海洋”的美誉。
穿过下马公路,进入大红峪沟,两旁是石英岩构成的高山。在这里可以看到泥裂,波痕,波浪波痕等地质现象,石面呈现自然的波痕,宛如一块天然的巨大“洗衣板”,令人不禁为这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叫绝。该石形成于距今14亿至10亿年问,那时这一带尚为烟波浩渺的海洋,潮涨潮落,经过海水的长期拍打天长日久形成了水平波痕,造就了如今这令人叹为观止的波痕石奇观。这里的火山岩,由于岩浆喷发活动,使之又有海相特征,亦具陆相特点;火山喷发形成的“气孔”和“杏仁”,这是自然界“水”、“火”并存的其景。在中上元古界广阔的地域中甚至还可以看到有喀斯特地貌特征的岩石,被当地人形象的称为“小石林”。
在中上元古界最北端的长洲沟组,这是元古界和太古界的分界处,这是大古界的岩石它属于沉积岩,这些岩石属于片麻岩,它已经被风化了。它的形成是在二十六亿年前。石英砂岩,其中夹杂着一些砾岩,它大约是十八亿年前形成的。底部是太古界上部是元古界它中间缺失了八亿年,这是显著的角度不整和结构。中上元古界地层属于沉积岩它是十八亿年至八亿年这段地层历史,属于元古界。我们可以想象最古老的沉积岩最先沉积,越沉积越年轻就像一路书一样经过地壳的变迁也就是造山运动把它登个的倒在地表上,所以说我们现在能在中上元古界从最南端到最北端这整个的二十四公里看到比较典型的中上元古界整个地层现象。
天津蓟州区中上元古界国家自然保护区,它宛如一部袒露在大地上的“万卷史书”,等待人们去浏览。它不仅是我国的地质瑰宝,也是世界人民的珍贵自然历史遗产。
信息来源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