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 活动精选 > > 线上活动

【科普“云课堂”】世界过敏性疾病日:破解过敏困局,守护免疫平衡

2025-07-09
    每年7月8日是“世界过敏性疾病日”,过敏本质是免疫系统对无害物质的“过度攻击”——当花粉、尘螨、牛奶等过敏原进入机体,免疫细胞会错误释放组胺等炎症因子,引发打喷嚏、皮疹、呼吸困难等症状。

常见过敏类型与危险信号世界过敏性疾病日

呼吸道过敏 鼻腔与肺部的“攻防战”

过敏性鼻炎:遇花粉、尘螨后连续打喷嚏、流清涕,约30%患者会发展为哮喘;

过敏性哮喘:接触过敏原后突发喘息、胸闷,夜间症状加重,严重时可致窒息。

皮肤过敏 体表的“红色警报”

特应性皮炎:婴幼儿常见面部、肘窝红斑渗液,成人多表现为手足皲裂性湿疹;

荨麻疹:接触海鲜、药物后突发风团,瘙痒剧烈,若累及喉头可引发窒息。

食物过敏 餐桌上的“隐形杀手”

我国儿童常见过敏原为鸡蛋、牛奶、小麦,成人则以海鲜、坚果为主。严重过敏反应(过敏性休克)可在食后15分钟内发作,表现为血压骤降、意识模糊,需立即肌注肾上腺素急救。

科学防敏:从规避到干预的全链条策略

一级预防 掐断过敏原接触链

环境管理:用除螨仪清洁床垫(尘螨最适生存湿度>55%),花粉季外出佩戴N95口罩;

饮食记录:给过敏儿童建立“食物日记”,明确过敏原后严格忌口,避免交叉污染(如加工海鲜的厨具未洗净)。

对症干预 分阶应对过敏反应轻度症状:口服抗组胺药(如氯雷他定)缓解鼻痒、皮疹,配合生理盐水冲洗鼻腔;

重度急症:随身携带肾上腺素自动注射器,发作时立即肌注大腿外侧,同时拨打120。

设脱敏治疗 改写免疫“记忆”

对尘螨、花粉等常年性过敏原,可通过舌下含服或皮下注射过敏原提取物,逐步诱导免疫系统耐受,总有效率达70%-80%,需在医生指导下规范疗程(2-3年)。

破除过敏误区:这些认知要纠正

误区1 “过敏会自愈,不用治疗”

约60%婴幼儿食物过敏可随年龄增长缓解,但呼吸道过敏(如哮喘)若不干预,会进展为不可逆的气道重塑。

误区2 “脱敏治疗有风险”

正规医院开展的脱敏治疗严重不良反应发生率<0.01%,远比反复过敏诱发休克更安全。

误区3 “过敏药吃多了会耐药”

现代抗组胺药(如西替利嗪)无明显耐药性,可遵医嘱长期服用,需警惕的是自行增减剂量导致病情反复。

过敏日特别提醒:夏季高发诱因需警惕

夏季过敏原呈“三多”特点:霉菌孢子(雨后潮湿环境增多)、蚊虫唾液(叮咬后诱发迟发性过敏)、光敏性食物(如芒果、芹菜食用后经日光照射易引发皮疹)。建议过敏体质者夏季少去草丛密集处,食用光敏性食物后避免暴晒,居家定期用白醋熏蒸消毒霉菌。

守护过敏人群的健康,需要社会对“隐形病痛”的更多关注。若频繁出现鼻痒、皮疹等症状,建议及时到变态反应科做过敏原检测,让免疫系统回归“精准防御”,告别“过敏季”的困扰。